新华社加拿大蒙特利尔7月29日电(记者林威)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卡马鲁扎曼29日在第24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表示,国际社会必须重新参与并遵循科学,恢复全球应对艾滋病工作的势头。 为期五天的第24届世界艾滋病大会2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本届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主题为“重新参与 遵循科学”,95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代表等现场与会,近2000名代表注册线上会议。 卡马鲁扎曼表示,国际社会在艾滋病预防、治疗和治愈研究方面取得了惊人进展,但过去两年中世界在抗击艾滋病方面正节节败退,最脆弱群体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我们要恢复全球应对艾滋病工作的势头。为了战胜艾滋病,我们必须重新参与并遵循科学。”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比亚尼马说,去年有65万人死于与艾滋病有关的疾病,每一分钟就有一条生命失去。共享科学、强大服务和社会团结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能够在2030年前消灭艾滋病,但我们必须齐心协力。”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最新报告,去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150万,比预期目标多100万。去年接受艾滋病治疗人数的增长速度处于过去十多年中的最低水平,只有52%感染艾滋病毒的儿童能够获得药物治疗。 世界艾滋病大会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有关艾滋病的会议,由国际艾滋病协会组织召开。1985年,首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起初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从1994年起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2020年的第23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由于新冠疫情改为线上举行。
德国亥姆霍兹RNA感染研究所(HIRI)和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科学家们现已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用于分析和影响艾滋病病毒(HIV)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研究结果提供了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生命周期后期阶段的见解,并为RNA二聚化和包装机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解释。相关论文29日发表于《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 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可能是药物和治疗的靶点。因此,对于理解和影响其潜在分子过程的基础研究非常重要。 HIV-1是已知会感染人类的两种HIV变体之一,它占所有感染的90%以上,其显著特征是含有两个病毒基因组副本。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两个基因组在称为二聚化的过程中结合在一起,这是HIV-1生命周期中一个关键步骤,因为二聚体RNA基因组是病毒蛋白Pr55 Gag包装成新病毒粒子的先决条件,最终导致病毒复制。 此次,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在单核苷酸分辨率下研究HIV-1生命周期的新技术,利用RNA结构测序(FARS-seq),识别出HIV-1基因组中对二聚化和病毒包装不可或缺的区域。 研究人员表示,现在已经能够证明HIV-1的基因组以两种不同的RNA构象存在,分别是单体RNA和二聚体RNA。它们中只有一种参与了基因组包装。在第二种构象中,RNA保留在宿主细胞中,被翻译成新的病毒蛋白质。这两种构象就像一个分子开关,RNA结构变化可调节HIV-1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控制着病毒的复制。 研究人员确定了调节这两种RNA构象之间平衡的序列。他们的研究阐明了病毒因子与这些区域的结合如何被用来靶向或破坏病毒组装。 这项研究的发起人、HIRI研究小组组长雷德蒙·史密斯说:“我们希望能够将这些发现用于基于RNA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或改进的基因治疗载体。”在后续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确定观察结果是否也适用于其他HIV毒株。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王建华和陈凌课题组等合作,揭示调控艾滋病病毒(HIV)潜伏的重要细胞信号通路,发现能够高效激活潜伏HIV的小分子化合物,并提示该化合物可用于HIV潜伏根治手段。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新兴微生物与感染》。 HIV作为逆转录病毒,其基因组逆转录为DNA后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建立潜伏感染。CD4+ T细胞是HIV主要潜伏细胞。这些潜伏的HIV不能被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清除,这是当前实现HIV/AIDS根治的难点之一。 “激活—杀灭”模式是当前为实现根治艾滋病重点研发的策略之一,即利用潜伏激活剂(LRA)激活潜伏的HIV,“引蛇出洞”,然后联合ART或细胞免疫治疗杀灭激活的病毒或感染细胞,以达到清除潜伏病毒的目的。多种LRA如蛋白激酶C(PKC)通路激活剂及表观遗传学修饰调节剂等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由于HIV潜伏复杂调控机制,这些LRA在体内尚未显示高效的潜伏激活效果。 该研究发现小分子化合物6-BIO可高效激活CD4+ T细胞中潜伏的HIV,并利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恒河猴模型评价了6-BIO激活潜伏病毒的效果。研究人员提示6-BIO可作为高效的LRA联合ART或细胞免疫治疗,适用于“激活—杀灭”策略,用于HIV潜伏根治。 该研究还对6-BIO激活CD4+ T细胞中潜伏HIV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发现,6-BIO通过抑制细胞内糖原合成酶激酶—3激活细胞内Wnt/β-catenin/TCF1信号通路;该通路的激活可导致转录因子TCF1募集至HIV启动子LTR区域,并改变LTR区域组蛋白表观遗传学修饰,从而驱动HIV前病毒DNA转录和激活潜伏病毒。(记者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80/22221751.2022.2026198
在发现艾滋病病毒(HIV)近40年后,HIV已导致3630万人死亡,至今尚未开发出有效疫苗。美国威斯塔研究所研究人员近日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一项新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一种独特的类天然三聚体能在小鼠体内形成Tier-2中和抗体(一种对抗HIV的重要抗体),为开发艾滋病疫苗带来了希望。 使用候选疫苗引发抗体通常需要在大型动物模型中进行长期且昂贵的实验,这造成了HIV疫苗开发中的重大瓶颈。威斯塔研究所疫苗和免疫治疗中心副教授丹尼尔·库尔普说:“凭借新发现,我们打开了快速、迭代疫苗学的大门,该模型可产生Tier-2中和抗体,从而能够开发出更先进的HIV疫苗。” 研究人员将类天然三聚体编码到DNA中以递送到小鼠体内,这样可以将小鼠变成“抗原工厂”,却不需要复杂的疫苗制造过程。然后,研究人员将接受DNA编码类天然三聚体的小鼠的实验结果与接受标准蛋白质免疫的小鼠进行了比较,只有那些接受DNA编码类天然三聚体的小鼠才会产生Tier-2中和抗体。 库尔普说:“我们能用这两个‘平台’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DNA平台独特地推动了这种中和反应。” 在验证了免疫方案正在产生Tier-2抗体后,库尔普及其同事从小鼠中分离出单克隆抗体,并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确定了一种Tier-2中和单克隆抗体的原子结构。他们发现抗体与称为C3V5的表位(从抗原中伸出的蛋白质片段,可促进免疫反应)结合。在黄金标准HIV疫苗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先前的研究表明,与C3V5结合的抗体可保护动物免受SHIV感染,SHIV是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HIV近亲。 库尔普表示,这种结构让他们对这种抗体如何中和病毒,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他们不但可以为新疫苗制定策略,还第一次设计了能够产生对C3V5表位的广泛中和抗体反应的疫苗。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所做的是使结构设计的免疫原能够在接种疫苗的动物体内直接进行体内自组装,这些免疫原是使用核酸技术设计和递送的。我们的数据证明了自体Tier-2中和的诱导作用,说明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工具的价值,可针对病原体的易受攻击部位(在本例中为HIV)创建定制的免疫力。”
长期以来,艾滋病作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一直是公众持续关注的热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健康中国2030行动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对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流行水平是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同时提出了依法防治、科学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检尽检、应治尽治等重要的防治策略。 随着近年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的出现,以及艾滋病防控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艾滋病已经从致命性流行病转变为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郝阳表示,2021年6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承诺到2025年实现一系列新目标,以期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终止艾滋病流行的目标,就是要大大降低艾滋病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这对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与我们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相辅相成。 “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全国的艾滋病疫情依然保持在低流行水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清峰强调,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服务网络在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也在提升,截止2020年底,我国已建立艾滋病初筛检测实验室4.6万个,自愿咨询检测门诊1.1万家,实现了艾滋病检测的普遍可及性。同时,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这一目标,遏制艾滋病的新发感染是关键因素,安全有效的预防成为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遏制艾滋病传播的关键。 “在疾病防治方面,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介绍说,如今很多人依然对艾滋病有恐惧心理,这就造成一部分高危人群不敢检测而影响了早期发现和治疗,因此,如果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做检测,如果在暴露之后尽早阻断,48小时之内阻断成功率可以达到99.9%,最多不要超过72小时,越早越好。即使阻断失败,或者发现已经感染,医生也会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的方案。 据了解,如今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逐渐进入“三驾马车”的联合管理时代,指免费药+医保药+自费药,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艾滋病防治的“中国模式”,多层次满足了患者不同的治疗需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表示,随着使用更加方便、毒副作用更低、疗效更强的抗病毒新药出现,艾滋病感染者对于治疗和健康的要求会更高,他们越来越注重选择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且服用更方便的创新药物以提升自身生活质量。如今,一些创新药物也已被纳入医保报销,减轻了感染者的治疗负担,但各地医保报销范围和报销方式仍然参差不齐,因此,确保医保政策快速落地实施成为当务之急。 “未来HIV治疗方案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药物毒副作用小、耐药屏障高、且服用简便的单片复方制剂。”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金方千表示,吉利德一直在追求艾滋病防控领域持续革新与突破,期待通过积极推进新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创新,提供更高效、更安全、可持续的艾滋病疗法,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帮助更多感染者与患者战胜疾病。 据悉,十四五时期是我们国家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实现终结艾滋病流行目标的攻关期,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持续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陈清峰提出,为全面深入推动十四五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从更高的站位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强化艾滋病防治中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的四方责任;其次要巩固现有的艾滋病防治成果,不断提高综合防治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服务。
据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已存艾滋病感染者已超百万,艾滋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为支持社会组织科学、有序、规范的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国家建立了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华预防医学会,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从自主申请,到完工的项目全周期管理中,如何将中央财政和社会捐助资金高效、透明、精准的投入到社会组织艾防工作,是社会组织防艾基金多年来工作一直关注的重点。 社会组织防艾基金办综合部、宣传筹资部负责人王芃介绍到,“每年我们基金资助700多家社会组织,实施900多个项目,遍布在全国31个省的300多个区县,分布在不同的领域里。这么大的项目,我们直接通过契约化,和社会组织签署这种合同。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参与到艾滋病防治工作里面。”王芃强调,建立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就是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实现对所有任何一个项目的可管、可控、可追踪。任何一笔资金,包括社会捐赠的资金,我们都能追踪到它的去向,它的使用,它的产出。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之初,我们就把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放在最重要的问题来考虑。我们目前所收集到的数据,都是匿名的、宏观的、都是为项目管理服务的。” “以前的纸质到现在的电子化,操作更加的便捷,给工作提供了方便。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现,不管是在数据分析,还是项目管理上,都有所提升。”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志愿者海鹏认为,APP小程序的使用给他们和服务对象在沟通上提供了渠道,增加了服务对象的粘性,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川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张灵麟指出,“四川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这些社会组织有300多个,申请国家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的社会组织,最后得到批准的大概就是100个,最多的时候有111个。这套管理系统呢它有一个方便、安全、有效、及时,同时也能够对这些组织来进行跟踪、督导,或提供一些技术支撑和支持。特别是 2015年开始实行了防艾基金以后,对我们整个四川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都起到了一个很大的补充作用。”从宏观的大数据到微观项目的精准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的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展现,随时可以知道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让每一份捐赠都能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监督,让每一分钱都能精准的投入到艾防工作中。随着防治体系的强大,“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的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红丝带,就像一个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也象征着一种希望,关心和支持。很多人谈艾色变,今天通过一组漫画让我们认识艾滋病,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的社会歧视。 艾滋病病毒在哪里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日常行为会不会感染艾滋病?
导 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以人体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简称为艾滋病。HIV特异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使CD4+T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CD4+T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导致以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免疫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艾滋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无法治愈,也无有效的疫苗。自1981年报告首例AIDS以来,目前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报道了本病,艾滋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偏见和不足,甚至存在很多不科学的看法,这对艾滋病的防控极为不利。随着科学和研究的进步,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认识和诊治艾滋病。01艾滋病流行形式发生变化,艾滋病影响的人群和范围在扩大 人们常错误地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少见的疾病,艾滋病离普通人很遥远,一般临床实践中极少接触到艾滋病患者。其实,艾滋病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根据WHO报告,到2008年底全球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大约为3340万。我国目前处于HIV感染增长期,据卫生部统计,中国自1985年报道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 例;报告死亡49845例。2009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由此可见艾滋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很多人误认为艾滋病只会发生在那些“边缘”人群中,其实,随着艾滋病流行病学的变化,艾滋病影响的人群在不断扩大,艾滋病影响的高危人群的概念在发生变化。就我国而言,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已经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二是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明显;三是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四是全国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我国艾滋病疫情还处于低流行态势,但是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定人群和部分重点地区已经出现高流行态势,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临床工作中见到的艾滋病患者中很多是儿童、普通家庭妇女以及普通农民,而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等群体感染艾滋病的也并不少见。随着人们性观念的变化,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的因素更为复杂,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的范围也在扩大,因此不应仍将艾滋病看作少见病或罕见病。02普及艾滋病知识,早期识别艾滋病 控制传染源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早期识别艾滋病患者并给予正确的治疗及随访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在我国,由于普通民众对艾滋病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对艾滋病的没有什么概念,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另一方面,由于HIV可以累及人体任何组织器官,艾滋病一个全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特点。 临床上大量的艾滋病患者易被漏诊和误诊,绝大多数患者是在医院诊治时候才“偶然”被发现,在艾滋病被确诊时,不少患者往往处于疾病晚期,很多患者常常失去有效救治的时机,这严重影响了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首先应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注意询问患者的冶游史、性取向、输血史、血液制品使用史、毒品使用史、职业暴露史等。如患者六周内 出现以下情况时,临床医师应警惕患者存在艾滋病可能:1、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2、3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3、慢性咳嗽或腹泻3个月以上;4、全身淋巴结肿大1个月以上;5、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疱疹感染;6、消化道真菌感染:对于那些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或食道真菌感染的患者,尤其是反复出现消化道真菌感染;7、间质性肺炎:无明显诱因出现间质性肺炎,尤其是使用常规抗真菌、细菌治疗无效的患者;8、反复发生的肺部感染:9、肺结核:对于肺结核患者建议常规筛查HIV抗以便排除艾滋病可能;10、反复发生的败血症;11、隐球菌脑膜炎或播散性隐球菌感染;12、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性传播性疾病;13、生长发育极度迟缓;14、巨细胞病毒感染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5、年轻人出现痴呆或认识、记忆力改变;16、弓形虫感染,尤其是弓形虫脑炎;17、青霉菌感染;18、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9、卡波济肉瘤;20、反复发生的皮疹,常规治疗无效者;【因身体出现问题 却长时间找不到病因 医生就会给你检查传染病四项了】 患者一旦存在以上情况时,临床医师不能仅仅只针对某一具体疾病进行治疗,而应尽力找出患者出现上述疾病的可能原因,尤其应注意排除患者是否存在HIV感染可能,应建议患者及时进行HIV相关检测,以尽快明确有无HIV感染。通过对全社会普及艾滋病知识,促使艾滋病患者早日就诊,提高临床医师诊治艾滋病的能力,使艾滋病患者尽早得到有效诊治,从而造福患者和社会。 临床医师应对艾滋病的相关表现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从事呼吸科、皮肤性病科、感染科、消化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的临床医师更应将艾滋病列入科室的重要疾病之一,在临床工作中时刻警惕艾滋病的可能,这样有助于艾滋病的早期发现。03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 以前人们认为艾滋病的病死率为100%,随着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开展,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自人类发现艾滋病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很多患者在进入艾滋病期后1-2年死亡。1987年第一个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齐多夫定开始应用于临床,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有所延长,但患者的预后仍不甚理想,随着抗HIV药物不断出现,人们对治疗艾滋病的方案进行了优化。1996年在温哥华第1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教授提出了新的抗HIV治疗策略即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艾滋病,这种治疗策略称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也就是举世闻名的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后来很多研究证实HAART是治疗艾滋病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方法,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天。HAART的出现被认为是艾滋病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自从有了HAART,艾滋病不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致死性疾病,目前很多研究显示经过有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得到重建的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与普通慢性疾病接近。因此,目前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应该是:艾滋病是一种可以治疗、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的慢性疾病。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型药物不断出现,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近年来上市的整合酶抑制、新型蛋白酶抑制剂以及HIV辅助受体抑制剂等新型药物显示了强大的抗HIV活性,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能有效将患者体内的HIV载量控制在现有检测限以下水平,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能得到良好重建,使患者能保持健康状态,这些药物的出现将进一步优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由于普通民众对艾滋病缺乏相应知识,很多人仍误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没有任何治疗希望的疾病,很多患者确诊艾滋病后就放弃治疗,有些患者家属也因此放弃对患者的救治。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医务工作者自身应加强学习,正确看待艾滋病的预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艾滋病患者及家属对艾滋病预后的认识,使全社会像看待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来看待艾滋病,让艾滋病患者享受到应有的医疗救治权利。04艾滋病的关怀需要多学科相互合作 艾滋病是一个涉及社会多部门、多学科的全身性疾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艾滋病的关怀涉及到临床所有学科,其防治需要医生、护士、药剂师、科研人员、公共卫生人员、非政府组织等的参与,因此,艾滋病的防治离不开多部门、多学科的相互合作[6],其防治绝对不单是感染科医师的事情,单凭感染科医师的努力是不可能很好地落实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工作的。 随着新型抗HIV药物的不断出现,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将进一步改善,随着艾滋病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患者除了可出现艾滋病相关性机会感染和肿瘤外,还可出现或伴随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的诊治需要临床各科的共同协作,单纯感染科医师是不能承担全部的诊治工作的。因此,艾滋病的关怀需多学科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的效率和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另一方面可优化患者就诊流程,减少患者转诊,方便患者。多学科合作有两种模式:其一,收治艾滋病的患者的临床科室需要有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团队,包括各个专业的临床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护士、药剂师、科研人员、数据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专业支持人员,如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医师。其二,在医院内部或一定地区建立协作机制和模式,医院各科或各医院之间相互合作,为患者提供综合的诊治服务。通过多学科相互合作,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05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人们常误认为艾滋病患者的传染性很强,因而害怕与艾滋病患者接触,这是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的严重误解。我们知道HIV只有三种传播的方式,即血液途径、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也就是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传播方式。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一起进餐等日常生活的接触是不会传播HIV的,人们无需恐惧。 在我国,不少医务人员不能正确认识HIV的传播途径,担心自己在为艾滋病患者提供诊治服务中会感染HIV,不少医务人员因此而不愿或害怕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很多患者在准备接受手术治疗时因HIV抗体阳性而被终止手术,要求患者转院,这种现象在我国临床工作中很常见。其实,研究表明一次针刺伤感染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的概率远高于HIV。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手术,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手术医师感染HIV的风险完全可以降到最低。HIV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一般医师为患者进行诊治时,无需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06职业暴露的意识有待加强 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诊治服务中,有时难免发生职业暴露,存在经血液传播、感染HBV、HCV、HIV、梅毒等的可能。职业暴露不仅可发生在传染病专科医院,其实综合医院同样可以发生。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很多人误认为针刺伤无关重要,无需特殊处理。很多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不知如何处理,或只知道预防HBV感染的可能,根本没有预防HIV感染的意识。笔者经常接到综合医院职工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咨询电话,很多医院不知该如何处理。随着艾滋病患者的增多,很多患者会在综合医院接受诊治服务,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风险在增加,因此,综合医院义务人员应增强职业暴露的意识,应掌握如何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 通常发生HIV职业暴露后,首先应立即处理伤口,使用自来水进行清洗和消毒,而后进行暴露程度评估,立即启动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尽快服用两联或三联(根据暴露程度)抗HIV药物,服药时间为28天;与此同时应注意评估患者有无感染HBV、HCV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07临床和科研的结合,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尽管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艾滋病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①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IV可能会出现耐药,耐药性的出现严重影响HAART的疗效从而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如何克服HIV的耐药性是一项紧迫的课题;②HAART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如何保持HAART的长期疗效也有待研究明确;③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和依从性;④目前抗HIV治疗需要终生治疗,患者需要每天服药,提高服药的便利性,减少患者服药的药片负担极为重要;⑤艾滋病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⑥艾滋病疫苗尚待研发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着艾滋病患者的预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临床和科研的结合,共同进行攻关研究,不断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步,以造福于广大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已把艾滋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三大传染病之一。通过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有力推动了艾滋病等传染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结合,为艾滋病相关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实施的艾滋病“十一五”科技专项,对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合并丙肝及结核病感染的诊治策略、艾滋病实验室检测、艾滋病疫苗等重大问题进行攻关研究,有力地推动了艾滋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步,这些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广大艾滋病患者中,造福于广大患者。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将会进一步改善。